本篇文章150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——當我們給孩子買下第N個樂高、第N+1個芭比娃娃的時候,孩子真正想要的,到底是什么?是啊,兒童節又來了,商場廣告、電商推送噼里啪啦砸過來,好像不買點什么就對不起孩子似的。但,等等。我們是不是跑偏了?
我們先來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:兒童節究竟為誰而設? 是為了讓孩子高興,還是讓大人覺得自己“做了該做的事”?
我見過不少家長,提前兩三周就開始焦慮選禮物,甚至互相打聽“你家送什么”。好像禮物價錢越高、越新潮,就越能表達愛。但孩子呢?可能拆開包裝玩了兩天,就丟到角落積灰了。
說到這里我突然想起我侄子。去年他爸媽送了一臺挺貴的編程機器人,結果他最喜歡的是——拉著全家人一起用紙箱搭城堡,玩了整整一個下午。你看,孩子要的往往不是多貴的東西,而是你全心全意的陪伴和關注。
好,那我們不送禮物,還能做什么?兒童節的本意,其實是提醒我們去看見、去尊重、去保護孩子的權利和快樂。而快樂,真的可以很簡單。
比如: - 花時間陪他們做一件“沒用”的小事:一起發呆、數云、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——這些看似無意義的事,恰恰是孩子眼中的寶藏時刻。 - 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:讓孩子自己決定這一天怎么過(在合理范圍內)。他們可能會選去公園野餐,或者在家和你一起烤焦一盤餅干——但那又怎樣,開心啊! - 認真聽他們說話:不打斷、不評價,就讓他們嘰里呱啦講完自己的想法。這種被尊重的感覺,或許比收到禮物更讓他們印象深刻。
不過話說回來,完全否定禮物也不現實。如果送,可以試試送“經歷”而不是物品——比如一次家庭露營、一場親子戲劇,或者共同學做一道菜。這些共同經歷的回憶,往往比實體禮物存留得更久。
現在我們再來想一個問題:現在的孩子,比以前更快樂嗎?
表面上看,他們擁有的物質多了,玩的選擇也多了。但他們的自由時間,好像反而變少了。功課、補習、興趣班…有時候連周末都排得滿滿當當。兒童節某種程度上,反而成了他們少數能“合法放松”的日子。
所以有時候我在想,兒童節或許該是“給孩子減負”的日子——不只是減學習的負擔,更是減心理的負擔。讓他們有機會發呆、奔跑、尖叫,甚至…無聊一下。
你知道嗎?無聊其實能激發創造力。總是被安排得滿滿的孩子,反而可能失去了和自己相處的能力。
當然啦,這方面我也不是專家,具體怎樣的放松節奏最好,可能還得因孩子而異。有的孩子就喜歡熱鬧,有的可能真的需要安靜自己待著——這就需要我們多觀察、多溝通了。
如果你也想讓這個兒童節有點不同,不如試試這幾個方向:
說到底,兒童節就像一面鏡子,照出來的往往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:我們希望孩子怎樣長大?我們如何看待“快樂”?怎樣才算“對他們好”?
也許,我們不必總想著要給孩子什么驚天動地的驚喜。陪伴、尊重、以及愿意慢下來走進他們的世界——這些看似簡單的事,恰恰是我們最容易忽略、卻最該給予的禮物。
這個六一,不如就從“問問孩子真正想要什么”開始吧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