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0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這種感覺——每次放假前都計劃得滿滿當當,結果假期結束回頭一看,好像啥也沒干成?癱在沙發上刷手機,時間“嗖”一下就沒了,最后一天晚上才開始懊惱:“我的假期都去哪兒了?”
其實不止你一個人這樣。好多人都會陷入這種“假期時間黑洞”,明明是想放松的,結果反而更累了。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,怎么才能把假期時間真正“用”起來,而不是眼睜睜看它溜走。
先來自問自答一個核心問題:為什么假期時間感覺比上班時間過得快得多?
這其實跟我們的心理狀態有關系。上班時候經常要看鐘、趕 deadline,時間是被“切割”成一塊塊的,而假期時間是大塊的、自由安排的。沒有時間點卡著,人就容易失去時間感——刷幾個短視頻,兩小時就沒了;追個劇,半天就過去了。
不過話說回來,時間感覺快也不完全是壞事,至少說明你當時是投入的、放松的。但如果我們想主動掌控時間,就得有點方法。
我觀察了一下,大多數人浪費假期時間,主要是踩了這三個坑:
? 第一,過度補覺。
平時缺覺,假期狂睡,結果生物鐘亂了,越睡越困,整天昏昏沉沉的。睡到中午起床,半天直接報廢。
? 第二,無目的刷手機。
本來只想看10分鐘,結果手指一滑,1小時過去了……算法太懂你了,一條接一條,根本停不下來。
? 第三,計劃太滿或完全沒計劃。
排得密密麻麻的,像趕場一樣,比上班還累;或者徹底躺平,隨波逐流,最后啥也沒干。
我發現一個挺有用的方法,叫“時間區塊”管理法。不是讓你每分鐘都規劃,而是把一天切成幾個大塊,每塊定個主題。比如:
? 上午塊(9點-12點):精力最好,做點需要專注的事。比如讀一本一直想讀的書、學個新技能。
? 下午塊(2點-5點):動起來或者出門。比如約朋友、散步、輕度運動。
? 晚上塊(7點-10點):放松和家庭時間。看電影、陪家人、好好吃頓飯。
這樣既不會太死板,又不會完全漫無目的。重點是你知道自己每個時間塊要干嘛,就不會莫名其妙被手機吸走。
雖然我說要規劃,但也不是說每一秒都要“有用”。假期嘛,本來就是為了放松和恢復能量的。
你一定要留出一些“空白時間”,隨便發呆、瞎逛、做點無意義的事——這些看起來沒“產出”的時間,其實往往能讓你最有創意,或者真的感到休息到了。
有的人假期學英語、健身、做副業……卷得不行,但最后可能反而更焦慮。假期真正的價值是讓你停下來,換一種節奏生活,不一定要達成什么KPI。
如果你真的好奇時間去哪了,可以試著簡單記錄一下。不用多精確,就大概記一下:幾點到幾點,你做了啥。
你可能會嚇一跳:“我居然花了三個小時刷朋友圈?!”、“看劇一看就是一下午?!”
意識到問題,才是調整的第一步。這個動作或許暗示了我們平時對時間的感知和實際消耗差距很大……不過具體為啥會產生這種偏差,其深層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別忘記:放假的最終目的,是讓你休息好、調整好,然后更有能量地回歸日常。所以假期最后一天最好別安排太刺激的活動,收收心,整理一下,準備第二天上班或上學。
比如簡單做個小總結:
? 我這幾天最享受的時刻是_
? 休息好了嗎?如果重來一次,我會調整_
? 接下來一周,我想保持的一個小習慣是_
總之,假期時間是我們自己能掌控的寶貴資源。不用追求完美假期,但求問心無愧、玩得踏實、歇得舒服。
希望你這一個假期,不再喊“好像又白過了”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