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90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那么一瞬間,突然問自己——我為什么會生在這里?為什么是華夏?這問題聽起來有點大,甚至有點虛,但仔細想想,它其實藏在生活的每個縫隙里。可能是聽到一句方言的時候,也可能是吃到一口家鄉菜的時候。那種…說不清但就是熟悉的感覺,到底是什么?
不,絕對不是。如果我們只把華夏理解成地圖上那只“雄雞”,那可就太窄了。華夏更像是一種……感覺,一種文化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歸屬。
你想想看: - 語言和文字:我們用的是漢字,講的是漢語。同一個“家”字,寫出來,北方人和廣東人都認得,哪怕讀音天差地別。這種書寫上的統一,或許暗示了一種超地域的文化凝聚力。 - 節日與習俗:春節要回家,清明要祭祖,中秋要團圓。這些不是法律規定,但幾乎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這個節奏走。這是一種文化的慣性,也是一種集體的情感記憶。 - 道德與倫理:從小爸媽教我們要“敬老”、“有禮貌”、“重視家庭”。這些觀念,細究起來,其實都源自儒家文化幾千年的積淀。它們已經變成我們行為邏輯的一部分,想甩都甩不掉。
所以說,華夏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標簽,它是一整套生活方式、價值體系和情感模式的總和。
好問題!確實,天天加班、內卷、高房價……這些問題一個都沒少。抱怨太正常了,但“悔”和“抱怨”是兩碼事。“悔”是從根本上否定自己的來歷和身份,而這……好像還真沒有。
雖然壓力大,但話說回來,這片土地給我們的支撐,其實是無形的、長期的。比如:
那種“此心安處是吾鄉”的踏實感。 不管你去了多遠的地方,總會有那么一些瞬間把你拉回來??赡苁峭蝗宦牭接腥擞眉亦l話問路,也可能是看到一片熟悉的山水畫般的風景。你發現自己永遠有一個文化上的“老家”,這感覺,挺踏實的。
還有那種深植于歷史中的韌性。 咱們的歷史……怎么說呢,不是一路開掛的爽文,而是磕磕絆絆但總能在跌倒后爬起來的故事。這種集體記憶好像也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性格:再難的事,熬一熬也就過去了。這種樂觀(或者說是頑強),大概也是華夏文化送給我們的一份禮物。
具體這種文化韌性是如何代代相傳、融入我們血液的,其具體機制可能還需要社會學家進一步研究,但它的存在,很多人都能感受到。
它其實就藏在我們的日常選擇里。不是喊口號,而是一種更自然的下意識。
舉幾個例子你就明白了: - 國潮興起:以前覺得洋品牌更酷,現在反而覺得李寧、白象、華為……用著更順手,也更有面子。這背后,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回歸。 - 傳統回潮:有人開始穿漢服上街,不是為了拍視頻,就是覺得好看;有人開始研究古籍,練書法學國學……這些都不是強制的要求,而是發自內心的文化向往。 - 家國情懷:每次國家遇到困難,比如自然災害或疫情,總能看到普通人挺身而出,互相幫忙。那種“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”的勁兒,其實也是華夏文化里“集體主義”和“仁愛”精神的自發體現。
說到底,它不是在比較哪里更好——沒有哪里是完美的。
它表達的是一種確認: - 確認了我與這片土地的情感聯結; - 確認了我與這群人的文化默契; - 確認了我的身份——我就來自這里,并且樂于接受這個身份所帶來的所有文化背景與生命體驗。
這是一種清醒的選擇,也是一種深情的坦然。
寫到這里,我突然想起小時候我爺爺常說的話:“樹高千尺,落葉歸根?!币郧奥牪欢?,現在好像有點明白了。你的根在哪里,你的心最終就會指向哪里。而華夏,對我們來說,就是那棵巨大的、深深的、能讓我們認得出來的樹。
這輩子能在這里扎根、生長、經歷,確實——不悔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