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7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——早晨起床手機沒電,上班路上踩到水坑,中午外賣送錯餐,晚上回家發現貓打翻了花盆……一整天下來,感覺全世界都在和你作對?更可怕的是,深夜刷手機時,突然跳出一篇《致今天所有不愉快的你》的軟文,字字戳心,仿佛在你心里裝了監控。這時候你一邊罵著“別給我推送這些了”,一邊卻忍不住看到最后。
我們明明討厭負面情緒,為什么這類“不愉快軟文”反而更容易被點擊、傳播甚至共情?今天就來拆解這個有點扎心但值得琢磨的現象。
先來自問自答一個核心問題:為什么軟文總愛寫“不愉快”?
很簡單,因為管用啊!你想,快樂的事分享出去,別人可能點個贊就劃走了,但要是吐槽倒霉經歷,評論區立馬變成“比慘大會”。人類對負面信息的關注度天生就比正面高——這或許和早期生存本能有關,得時刻警惕危險才能活下來嘛。
不過話說回來,也不是隨便寫點慘事就有人看。真正能火的“不愉快軟文”往往踩中了這幾個點:
這里有個挺矛盾的心理機制:雖然持續接觸負面信息會讓人焦慮,但短期內反而產生“安全感”。比如看到別人也失業、失戀、失眠,你會下意識覺得“哦豁,原來我不是最慘的”。這種心理對比能快速緩解壓力,盡管長期來看可能沒啥好處。
舉個例子,某篇閱讀10w+的《分手后第七天,我刪掉了所有照片》,底下最高贊評論是:“謝謝作者,讓我哭出來了,終于能睡個覺”。你看,負面情緒共鳴成了某種情感出口。
但這里我得暴露個知識盲區:這種宣泄到底是真的能幫助心理恢復,還是只是暫時麻痹?說實話,我也沒查到足夠靠譜的研究數據,或許得結合個人情況來看。
千萬別以為寫“不愉快”只是情懷——它是實打實的生意。品牌方早就發現,用負面情緒切入的軟文轉化率更高:
- 一篇《社畜的頸椎求救指南》最后推個按摩儀;
- 《月薪3000如何攢錢》悄悄植入理財APP;
- 甚至房地產軟文都能從“租房踩坑史”開始寫起……
用痛點制造需求,幾乎是營銷界的萬能公式。畢竟快樂的時候誰想買東西?但焦慮時下單的手速能快一倍。
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問:那難道以后連軟文都不能看了?倒也不必那么極端。但我們可以試著保持清醒的消費心態:
其實吧,今天的所有不愉快軟文之所以能火,本質上是因為現代人太孤獨了。我們需要通過別人的故事來驗證自己的情緒,需要一種“被理解”的錯覺。或許暗示這種共鳴需求本身沒錯,但值得思考的是:當我們消費這些情緒時,是在幫助自己成長,還是只是在重復陷入同一種情緒循環?
寫到這里我突然覺得,也許真正的解藥不是看完軟文點個贊,而是關掉手機,對著鏡子說一句:“今天確實有點糟,但明天或許會好點?”——你看,連結尾我都忍不住灌雞湯,這大概就是人類對抗負面情緒的本能吧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