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7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——明明寫了一大堆形容詞,讀者卻說"這人物好假"?為什么有些軟文里的人物讓人過目不忘,有些卻像紙片人?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這個事兒。
先問個根本問題:人物軟文的核心是夸人嗎?其實不是。你想想看,那些刷屏的爆款人物稿,往往是在寫"人與世界的碰撞"。比如:
關鍵點在于:
1. 人物只是載體,真正要傳遞的是某種價值觀
2. 要用具體事件代替空洞贊美(比如"他每天工作18小時"比"他很敬業"強100倍)
3. 最好能蹭上社會情緒(比如職場焦慮、教育內卷這些)
不過話說回來...現在讀者都精得很,硬夸反而容易翻車。我見過最失敗的案例是某企業家軟文,通篇"高瞻遠矚""戰略眼光",結果評論區都在問:"所以他到底解決了啥問題?"
完美人設=最無聊人設。真正鮮活的人物都有AB面:
- 雷軍是科技大佬,但總愛說"are you ok"這種塑料英語
- 俞敏洪做教育,卻總自嘲"土鱉海歸"
- 就連馬云也要強調"我數學考1分"
這種反差感特別重要——雖然具體機制我說不清,但你會發現所有爆款人物稿都在用這招。比如寫創業者,可以這么搞:
"他坐在估值十億的辦公室里,電腦屏保卻是女兒畫的歪歪扭扭的向日葵"
對比兩種寫法:
A版:"年銷售額突破3億"
B版:"凌晨兩點的倉庫里,他盯著第1000箱貨品發呆——三年前這里還堆著賣不出的庫存"
數據要穿故事的外衣,這個道理大家都懂,但實操時總忘記。有個取巧的辦法:找到人物某個標志性物品(老式懷表/磨破的皮鞋/總也修不好的舊車),讓它成為數據的情感載體。
所有人物稿都在回答"他是誰",但高手還會埋個鉤子:"他還在成為誰"。比如寫非遺傳承人:
"李師傅已經收了12個徒弟,但最想教會的,是那個總在窗外偷看的小孫女"
最近看了200篇人物軟文,發現翻車最多的集中在這些點:
有個反常識的發現——越是重要人物,越要寫小細節。寫院士不如寫他實驗室門后掛著的草帽,寫CEO不如寫他總揣在兜里的幸運硬幣。這或許暗示...人們對大人物的想象,往往需要小物件來錨定?
看個真實案例(隱去品牌名):
某科技公司CEO軟文最初版本:
"張總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,實現行業突破"
修改后爆款版本:
"調試第89次失敗那天,張總把結婚戒指當了發工資。現在這枚復刻版戒指,成了公司上市鐘"
你看懂區別了嗎?
- 從"結果陳述"變成"過程呈現"
- 用具體物品承載情感
- 留下成長軌跡(從當戒指到敲鐘)
這種寫法有個副作用——讀者可能記不住具體數據,但絕對忘不了這個戒指的故事。
人物軟文最難的不是寫作技巧,而是找到人物與時代的咬合點。比如現在寫"逆襲故事"就不如寫"韌性生存"來得戳心。有個取巧的方法:先翻最近三個月的社會新聞熱詞,再倒推人物身上的匹配點。
突然想到個問題:為什么有些人物稿明明文筆一般,卻能瘋狂傳播?可能...重點從來都不在文筆?就像我們不會因為辭藻華麗記住一個人,而是因為他做過的某件特別的事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