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03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刷到過那種文章?標題特別吸引人,點進去一看,嚯,滿屏的專業(yè)術語、繞來繞去的長句,讀了三分鐘還沒搞懂它到底想賣什么給你,或者想告訴你什么。最后只能默默關掉,心里還覺得浪費了時間。
對,這種感覺太常見了。所以問題就來了:到底什么樣的軟文,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易懂?難道只是把話說明白就行了嗎?嗯……我覺得沒那么簡單。
我們先來自問自答一下。很多人覺得,“易懂”就是“簡單”,用短句、少用難詞就行。但其實這可能只對了一半。
真正優(yōu)秀的易懂內容,是降低認知負荷+精準傳遞價值。它不僅僅是“容易讀”,更是“容易理解”、“容易記住”,甚至“容易產生共鳴”。
換句話說,它讓你讀起來不費勁,讀完了還能清楚知道: * 這篇文章講了什么主題? * 它對我有什么好處或啟發(fā)? * 下一步我可以做什么?
如果能同時做到這幾點,那這篇內容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。
別端著,別裝高深。寫作的人和使用語言的人應該處在同一個頻道上。比如: * 不說:“本品采用多重納米滲透技術,賦能肌膚深層煥活。” * 要說:“這個面霜吸收特別快,抹上去感覺皮膚嗖嗖就吃進去了,用一陣子會覺得臉更透亮。”
你看,第二種說法是不是瞬間親切多了?用用戶熟悉的話語體系去溝通,是打破隔閡的第一步。
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尤其是在手機上。亂七八糟的一大段文字,誰看了都頭疼。 * 多分段:一個段落盡量只說一個重點。 * 多用小標題:就像路牌一樣,引導讀者往下看。 * 善用列表:比如我現在這樣—— * 重點突出:把核心觀點加粗,讓人一眼抓到。 * 視覺分隔:用分割線或者圖片隔開不同部分,讓眼睛有地方“休息”。
干巴巴的道理沒人愛聽,但故事誰都喜歡。用一個真實的小案例或者一個生活場景切入,效果會好得多。
比如你要介紹一款助眠產品,與其大談特談“科技助眠原理”,不如先從“你是不是也經歷過,數了幾千只羊還睜眼到天亮?”這種共鳴開始,再講一個用戶改善睡眠的故事。這樣更有說服力,也更容易懂。
不過話說回來,是不是只要故事講得好,內容就一定易懂呢?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沒那么絕對。因為讀者的背景知識不同,對同一故事的理解深度也會不同,這方面具體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懂了怎么做好,也得知道哪些不能做。有些坑,一踩進去,“易懂”就沒了。
寫易懂的軟文,不是為了把讀者當“小白”,而是一種尊重——尊重他們的時間,尊重他們的智商。這是一種真誠的、高效的溝通方式。
它最終的目的大概是:讓讀者幾乎感覺不到“讀”的過程,很自然地就接收了信息,并產生了信任或認同。嗯,這或許暗示了內容創(chuàng)作的最高境界,就是“潤物細無聲”吧。
所以,下次再寫東西的時候,不妨先把自己當成第一個讀者,問問自己:這話我自己看得懂嗎?愿意看下去嗎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就改,一直改到“像對人說話”一樣自然為止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