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2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,周末除了帶孩子去游樂場、逛商場,還能做點什么不一樣的?或者說,有沒有一件事,既能陪孩子,又能讓孩子學到點東西,還能…順便幫到別人?
嗯,其實還真的有。這就是我想跟你聊的——“親子公益”。
簡單來說,就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。比如一起去撿垃圾、去養老院陪老人說說話、給山區的小朋友捐書……聽起來好像沒什么特別,但你想啊,這跟單純捐錢不一樣,它是“身體力行”的,是能讓孩子親手去做的。
親子公益最核心的一點是:它把“教育”和“愛心”結合在了一起。你不是單純說教孩子要善良,而是帶他一起去體驗什么是善良。
你可能會問,孩子還小,他能懂什么?做公益不是大人的事嗎?
哎,這你就想錯了。孩子雖然小,但他們的感受力和學習能力超乎我們想象。通過公益,他們能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。比如說:
第一,孩子會看到“另一個世界”。他們才知道,不是所有孩子都和自己一樣有玩具、有繪本、有干凈的水喝。這種直觀的感受,比我們講一百遍“要珍惜”都有用。
第二,孩子會覺得自己“有用”。你想想,平時都是大人照顧他們,但在公益活動中,他們也可以幫忙、可以付出,這種成就感會讓他們更自信。
第三,親子關系真的會變好。因為你們在做同一件有意義的事,而不是你催他寫作業、他嫌你啰嗦……那種共同經歷帶來的默契,是別的事情替代不了的。
不過話說回來,也不是所有孩子一開始都愿意參與,有的會怕生、會嫌累,這也很正常,需要慢慢引導。
絕對不是!公益不等于捐錢,甚至不完全等于“做好事”。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。
比如你可以:
哈哈,這很正常。別說孩子,大人有時候都想偷懶。所以一開始別選太難的,可以從半小時、一小時的活動開始。
比如先試試周末花30分鐘在公園里撿垃圾,做完就獎勵他一個冰淇淋。慢慢讓他習慣“付出→收獲快樂”的這個邏輯。重點不是做了多少,而是他愿意開始做。
另外,家長的心態也要調整。你不是帶他去完成一項任務,而是陪他去體驗。過程中如果他累了、分心了,也別急著批評,慢慢來。
嗯……這個問題挺重要的。我也見過一些家長特別“卷”,非要孩子做夠多少小時、拍多少照片發朋友圈,這就有點變味了。
親子公益的核心是“自愿和快樂”,不是攀比,也不是教育表演。如果孩子不愿意,可以換一種方式;如果他累了,就休息。公益不是必須做的事,而是選擇做的事。
具體怎么把握這個度,可能還得看每個孩子的性格,沒有統一標準。
其實親子公益沒有那么復雜,它不需要你花很多錢、很多時間,甚至不需要你“很有愛心”。它只是提供了一種方式,讓你和孩子在忙碌的生活中,一起做點小事,留下點不一樣的回憶。
有時候,改變就是從一件小事開始的。孩子通過這件事學會了分享,你通過這件事重新理解了陪伴的意義。這就夠了。
所以,這個周末,要不要試試看?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