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2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?刷手機的時候突然被一篇“軟文”吸引,本來明明知道是廣告,卻還是忍不住往下讀,甚至最后…居然下單了?說實話,我也經常中招。但反過來想,如果我們自己要做產品、推品牌,該怎么寫出這種“不像廣告的廣告”?今天我們就來聊聊:產品體驗軟文到底該怎么寫?它為什么能悄悄打動人心?
很多人一聽“軟文”兩個字,第一反應就是:“哦,就是那種藏著掖著的廣告唄!”
但其實,它早就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生硬植入的文本了。
好的產品軟文,更像是一個有溫度的使用者故事,或者一次真實場景的體驗分享。它不急著賣貨,而是先幫你解決問題、給你靈感,甚至陪你吐槽,最后不經意間讓你感覺:“咦,這產品好像有點用?”
自問自答時間:
Q:那它和硬廣到底區別在哪?
A:硬廣是“我來賣東西”,軟文是“我來交個朋友”。朋友偶爾推薦個好用的東西,你是不是更容易接受?
這不是我瞎說——你有沒有發現,現在大家一看到明顯廣告動作多快?滑走、跳過、關閉…幾乎本能反應。
但一篇看起來真誠、有信息量的軟文,卻可能被收藏、轉發,甚至評論區有人問“鏈接有嗎?”
這種內容的生命力,遠超傳統廣告。
不過話說回來,寫軟文也不是隨便夸產品就行。它得有用、有情緒、有場景,甚至…有缺點?沒錯,適當坦誠產品的局限,反而會更可信。
我以自己寫過的一篇小眾香薰產品軟文為例,來說說實操中哪些點真的有效:
開頭不推銷,而是拋出一個痛點問題
?→ 比如:“你是不是也經常工作到半夜,腦子停不下來睡不著?”
??(而不是:“推薦一款助眠香薰!”)
中間有真實體驗,不說“超級好用”
?→ 改用:“我一開始也沒抱太大希望,但點了半小時后,居然真的沒摸手機…”
??(是不是比直接吹“效果驚人”更可信?)
適當暴露使用門檻
?→ 比如明確說:“如果你討厭木質調,這款可能不適合你。”
??——這樣反而篩選了精準用戶,減少售后壓力。
結尾輕推一下,不強求
?→ 可以放購買方式,但會說:“需要自取,Compare一下再決定哈~”
雖然看起來容易,但很多人寫軟文最容易犯的錯就是——
明明說是體驗,卻通篇都在夸,像極了產品說明書。
比如:“這款手機采用了最新芯片,電池容量5000mAh,后置1億像素...”
停!用戶不想再看參數了,他們想聽的是:“出差一天不用帶充電寶”、“給孩子拍夜景照片終于不清糊了”…
所以軟文的核心是場景,而不是功能。你要還原一個產品被人用起來的畫面。
很多人以為軟文就得找大V、博主來寫——其實不一定。
我嘗試過同一款產品,分別請資深博主和真實用戶寫,后者雖然文筆稍弱,但反而轉化更高。
可能因為…更真實吧?
不過具體哪種方式更適合你的產品,還得看目標用戶信誰。這一點我也還在持續觀察中。
它不像廣告那樣強勢入侵,而是輕輕敲門,給你提供價值、情緒或解決方案——
然后等你主動打開門。
如果你也開始準備寫軟文,別只把它當作“帶貨工具”,而是想象成在和一個朋友聊天——你想怎么推薦,又不讓對方覺得煩?
或許這就是軟文最難也最有趣的地方:它同時考驗你的洞察、真誠和講故事的能力。
好了,就聊到這。如果你有寫過或看過特別棒的軟文,也歡迎分享給我~ 一起學習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