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這種感覺——五一假期剛過,回到工作崗位反而比放假前更累了?說好的“休息”呢?怎么感覺像是打了一場硬仗?
咱們先別急著下結論。五一假期,明明是為了紀念勞動、讓大家放松的,怎么就變成了一場全民疲勞戰?我琢磨著,大概有這幾個原因:
這就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:我們拼命擠出來的這個假期,它的意義到底是什么?是為了真正的休息和充電,還是只是為了完成一個“我在放假”的儀式?
嗯…我想,或許很多人潛意識里覺得,“不出門就等于浪費了假期”。這種 FOMO(Fear of Missing Out,怕錯過)的心態,逼著我們去折騰,去消費,去把假期填滿,仿佛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平時的辛苦。
但話說回來,假期結束后普遍的疲憊感,或許暗示了我們的休假方式存在一些問題。我們爭取到了休息的時間,卻沒能獲得休息的質量。
當然有!雖然改變大環境很難,但調整我們自己的心態和方式,是立刻就能做到的。關鍵就在于:把“休息”的定義權,從別人手里搶回來,交給自己。
我有個朋友小王,今年五一他做了一件“大膽”的事:他提前請了兩天年假,湊了一個超長的假期。但他沒去任何熱門旅游城市,而是回了老家的小縣城。
他的一天是這樣的:早上自然醒,陪媽媽去菜市場買菜,下午在陽臺的躺椅上看書打盹,晚上和發小在路邊攤吃燒烤聊天。
假期結束后他回來上班,氣色紅潤,眼神都透著光。他說:“這是我工作以來,過得最像‘假期’的一個假期。”
他的經歷讓我想到,休息的核心,或許不在于你去了多遠的地方,花了多少錢,而在于你是否切斷了與壓力源的連接,真正地感受到了“自由”和“掌控感”。
五一假期辛苦,是一個普遍現象,但它不該是一個無解的難題。它更像一個提醒,提醒我們去反思:我們努力工作,是為了更好地生活,但別讓“努力生活”本身,又成了一種新的辛苦。
真正的休息,是一種能力,更需要一份勇氣——敢于對盲從說不、敢于對外界的期待說不、敢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時間的勇氣。
希望下一個假期,無論是五一、國慶還是春節,你都能找到那個讓自己最舒服、最能充能的節奏。畢竟,假期是你自己的,怎么過,你說了算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