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8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?明明知道是廣告,標題看起來也挺扯的,但手指就是不受控制地點了進去……然后居然還看完了?對,這就是“烏鴉軟文”的魔力。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種神奇的內容到底是怎么運作的。
簡單來說,烏鴉軟文就是一種“看起來不像軟文的軟文”。它不像傳統廣告那樣直接夸產品多好,而是先講個故事、拋個爭議,或者假裝揭秘什么行業內幕,最后才輕描淡寫地引出產品。
為什么叫“烏鴉”?呃其實這個名字挺隨意的,大概是因為烏鴉聰明又有點“暗黑”吧,這種軟文也類似——它不直接喊賣,而是用各種心理戰術讓你不知不覺被說服。
普通軟文:
- 一看就知道是廣告;
- 拼命說產品好;
- 用戶容易反感,劃走率超高。
烏鴉軟文呢?
- 開頭根本不像廣告,可能像社會新聞甚至科普文;
- 前半段根本不說產品,甚至故意吐槽行業;
- 最后才輕飄飄地植入,但這時候你已經讀完大半了。
舉個真實例子:某護膚品牌寫過一篇《我被美容院拉黑了,就因為問了這個問題》,前面全在吐槽美容院坑錢,最后才說“后來我用了XX自己在家護理……”。結果閱讀量10萬+,賣爆了。
這兒就得說到人性了。烏鴉軟文的核心套路其實是——先給你價值,再讓你買單。
它不像傳統廣告那樣直接伸手要錢,而是先免費給你點東西:比如一個好笑的故事、一些冷知識,或者一種“哇我終于懂了”的感覺。這時候你再看到廣告,反而會覺得:“哦既然都幫我這么多了,支持一下也行吧?”
不過話說回來,這種內容之所以能火,或許暗示現代人已經對硬廣免疫了,甚至有點厭惡。我們更愿意被“騙”進去看個熱鬧,而不是被直接推銷。
雖然套路深,但也不是隨便寫就行的。我總結了幾條實用要點:
標題必須“反常識”
比如《專家不會告訴你的3個減肥真相》《我為什么勸你別太早買房》。注意!不是讓你當標題黨,而是真的在內容里給出合理反轉。
前三段絕不提產品
先聊大眾痛點:比如“夏天油皮太難了”“打工人存不下錢”。讓讀者先點頭認同:“對對對這就是我!”
中間偷偷換概念
從吐槽問題→分析原因→引出解決方案(哎嘿,這里終于能塞產品了)。但具體怎么過渡才自然?呃,這個可能得多試幾次,我自己也常卡在這兒。
結尾要輕,別硬賣
別寫“快來買!”,而是“我自己用了還不錯,你們隨意”。甚至主動說缺點——反而更可信。
烏鴉軟文雖然效果好,但翻車的也不少。比如:
- 如果前面吹太大,后面產品跟不上,用戶會覺得被欺騙;
- 有些行業比如醫療、金融,用這種套路容易踩紅線;
- 現在讀者越來越聰明,看多了也會免疫……到時候又得想新招了。
所以啊,這東西雖然好用,但別依賴。真誠點寫內容,永遠是最保險的。
很有可能……但也沒必要焦慮。
內容行業就是這樣,一個套路火了,大家一窩蜂模仿,直到用戶膩了再換下一個。重點不是你用了什么形式,而是你有沒有真的幫到讀者。
就算烏鴉軟文過氣了,大概率會出現另一種“鴿子軟文”“麻雀軟文”(我瞎編的)——反正本質不變:用人類喜歡聽故事、好奇沖突的心理,悄悄傳遞信息。
所以如果你問我該怎么寫?我的建議是:
- 別只學套路,多研究你的用戶真正需要什么;
- 哪怕做廣告,也盡量提供真實價值;
- 最后,適當暴露缺點反而更可信——人無完人,產品也一樣嘛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