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7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刷到過那種文章?開頭講個感人故事,中間突然插進一個產品,結尾再來個硬廣。看完總覺得……哪里不對勁,像吃了顆包著糖衣的藥,外面甜,里面苦。對,這就是軟文。今天咱就聊聊,為啥現在很多人覺得軟文推廣沒那么好用,甚至有點惹人煩?
早些年軟文還挺好使的。為啥?因為信息不對稱啊,大家接觸的內容少,你寫啥人家信啥。但現在不一樣了,網民平均上網時長都快趕上上班時長了,啥套路沒見過?
你想想,是不是經常看到這種標題:《90后寶媽在家輕松賺百萬,只因用了這個方法》,點進去一看,哦,原來是賣課的。一次兩次還行,次數多了,讀者心里只會冒出三個字:“又來了”。
這種“被欺騙”的感覺會直接導致: - 信任感崩盤:讀者覺得你在把他當傻子; - 品牌形象受損:明明產品不錯,非得用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推,反而顯得特不自信; - 跳出率超高:人家發現是廣告,秒關頁面,轉化?不存在的。
所以說,用戶閾值提高了,你再玩老一套,效果只會越來越差。
你以為軟文只是寫給人看的?不不不,還得過算法這一關。現在各大平臺(比如某音、某紅書、公眾號)的推薦機制,都在拼命打壓“低質廣告內容”。
比如,一篇文章如果用戶停留時間短、互動率低、舉報多,算法就會判斷:“這內容不行”,然后減少推薦。軟文恰恰容易踩這些雷——用戶一看是廣告,立馬劃走,數據能好看嗎?
數據表現差,會導致: - 自然流量獲取難:純靠投流燒錢?成本咔咔往上漲; - 賬號權重降低:發多了軟文,可能整個號都被降權,發啥都不靈了; - 長期投入打水漂:做內容不是一錘子買賣,但軟文很可能讓你越做越沒聲量。
當然啦,算法具體怎么判斷“軟文”和“優質內容”的界限,這個機制其實還挺復雜的,里頭細節我們外人也不太清楚。但結果你是能看到的:硬廣內容,真的越來越難跑了。
很多人找軟文,圖的是“潛移默化影響用戶”,覺得這樣轉化更自然。但現實往往是:軟文閱讀量高≠轉化高。
我見過不少案例:一篇軟文閱讀10萬+,但咨詢量個位數。為什么?因為用戶看完就忘了,或者根本就沒建立起對產品的信任。軟文的內容重心常在故事、情緒,產品信息反而被弱化,用戶可能感動了半天,卻不知道你到底在賣啥。
更糟的是,如果軟文寫得生硬或夸張: - 評論區翻車:現在網友可厲害了,稍有不實立刻拆穿,廣告翻車比比皆是; - 口碑反噬: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,一次翻車可能得用十次好評來補; - 浪費預算:投軟文的錢不如直接搞促銷活動,可能回報還更直接點。
所以說,軟文是一種高風險、回報卻不一定高的推廣方式。
不過話說回來,軟文也不是完全不能用,得分情況。
如果你產品復雜度高、需要教育市場(比如某些科技產品、B端服務),通過深度內容慢慢說服用戶,或許暗示這是一種可行的方式。或者,如果你能找到真正有影響力的達人,用真誠體驗代替生硬廣告,那效果可能會好很多。
但核心是:別把用戶當傻子。真誠永遠是必殺技,內容能不能帶來價值,用戶一眼就能看出來。
說到底,軟文的問題不是形式問題,是信任和內容價值的問題。用戶反感的不是廣告,而是低質、欺騙性的廣告。如果你提供的內容真正有用、有趣、有共鳴,哪怕帶著廣告屬性,用戶也愿意買單。
所以下次想做軟文前,先問自己: - 這篇內容拋開廣告,本身好看嗎? - 用戶看完會不會覺得有收獲? - 是否足夠真誠,不忽悠?
想清楚這幾點,或許你就能避開軟文的大坑,做出真正既能推廣產品、又不惹人煩的內容了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