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96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,刷手機的時候,明明是一篇“文章”,讀著讀著卻突然發現——它居然在悄悄賣東西?!但你好像…并不反感?甚至還有點被說服了?
然后你可能就看到底下有一行小字:“本文為推廣信息,相關服務由品牌提供”。
哦~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“軟文”。
那問題就來了:為什么它叫“軟文”,而不叫“硬文”、“直文”或者“剛文”呢?
這名字聽起來就…軟乎乎的,到底啥意思?
咱們先別想得太復雜。想想平時說的“軟糖”和“硬糖”——
一個容易嚼、好入口,另一個得含老半天、硌牙。
對吧?感覺一下就上來了。
所以“軟文”的“軟”,其實指的是那種“不直接”、“繞個彎”的溫柔感覺。它不像傳統廣告那樣大聲喊“買我!買我!”,而是先跟你聊天、講故事、分享知識……等你放松警惕了,再輕輕推你一把。
你肯定見過那種彈窗廣告、電視購物、滿屏紅包雨的頁面——
那種就叫“硬廣”。目的明確、直接粗暴,不跟你廢話,就是要你點擊+購買。
硬廣就像路邊發傳單的小哥,直接塞你手里;而軟文像朋友聊天,聊著聊著就說:“哎,我用過個東西還挺好,你要不要試試?”
其實關鍵就在于:它提供了“價值”在先,推銷在后。
比如:
然后不知不覺——哎?文章里推薦了一款面膜/運動裝備/理財課?
哦~原來如此。但因為你已經獲得了信息,甚至信任了作者,那個“廣告”就顯得…沒那么廣告了。
有些軟文寫著寫著就歪了,產品突然跳出來,生硬得像個石頭……那就很容易被讀者翻白眼退出。所以說,軟文寫得好不好,關鍵看“軟度”掌握得怎么樣——從頭軟到尾?讀者忘了買;中途變硬?讀者覺得被騙。這個度其實挺難拿捏的。
其實這個詞早年來自網絡營銷圈。我記得大概2010年以后越來越多人用。
之前更多叫“植入廣告”、“含推廣內容”之類的……但都不如“軟文”形象。
因為它準確抓住了這種內容的核心:藏得住、看不出來、輕輕推你一把。
再加上新媒體、公眾號那波爆發,需要一種更隱蔽、更內容化的商業寫法,“軟文”這個詞就徹底出圈了。
但你要問我這個詞是誰第一個發明的?
呃…這還真說不清。好像大家用著用著就約定俗成了,具體來源可能得再考究考究。
很多人一聽到“軟文”就覺得是忽悠、是騙點擊。其實不一定。
好的軟文是:有用 + 真誠 + 適當推薦。
比如:
但當然也有那種純編故事、夸大效果的“黑心軟文”。所以咱們讀的時候也得帶點判斷力,別一看“親測好用”就沖動下單。
最后回到咱們的核心問題——
之所以叫“軟文”,或許暗示了這種內容形式的根本特點:
相反,“硬”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直接、強烈、不容拒絕——那當然就不適合用來形容這種“藏得住”的廣告形式啦。
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那種“看起來是攻略,實際上是廣告”的內容,就可以微微一笑:“嗯,這軟文寫得還挺軟。”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