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2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——上饒的一家小公司,是怎么靠寫文章突然在網上火起來的?明明沒花多少錢投廣告,訂單卻從全國各地涌進來?其實啊,背后很可能就是“軟文網絡營銷”在悄悄發力。
很多人一聽“軟文”,就覺得是廣告軟文,其實沒那么簡單。它更像是一篇“藏著意圖的友好內容”。比如你刷到一篇《上饒寶媽創業,把米粉賣到北上廣》,看著是故事,但讀到最后發現她有自己的品牌——這就是軟文。
為什么企業越來越偏愛軟文,而不是直接推硬廣告?
你可能會問:“上饒又不是北上廣深,搞網絡營銷能行嗎?” 但恰恰相反,地域特色反而成了我們的獨特優勢。
上饒自帶“內容基因”: - 文化底蘊深厚:婺源的古村落、鄱陽湖的生態、紅色故事……每一個都是好素材; - 產業有特色:茶葉、農產品、旅游,本身就具備傳播點和轉化價值; - 政府支持數字化:這幾年上饒也在推電商、互聯網創業,氛圍慢慢起來了。
好內容只是第一步,怎么讓它被精準的人看到才是關鍵。我自己就見過一些上饒企業,軟文寫得不錯,但只發在自家公眾號上——那閱讀量怎么可能起得來?
你得學會“對癥下藥”選平臺: - 想打品牌聲量? → 選百家號、搜狐號、網易新聞這類新聞源平臺,權重高、收錄快; - 想做精準客戶? → 投微信朋友圈廣告或本地生活類公眾號,用戶更垂直; - 想吸引年輕群體? → 小紅書、抖音搞種草內容,節奏要輕快、視覺要突出。
不過話說回來,具體哪個渠道最適合你的行業,可能還得一點點測試才知道。
我舉個例子吧——去年上饒某家做葛粉的品牌,之前一直不溫不火,后來推了一篇《一個上饒小伙的返鄉路:把奶奶的葛粉賣到了全國》,24小時內閱讀破10萬,帶來300多個代理咨詢。
它做對了什么? - 標題帶情緒+地域,讓人有點擊的欲望; - 內容有真實故事,有細節,比如“奶奶的手工篩粉工藝”; - 結尾不做作:沒有直接喊“快來買”,而是附了句“想嘗嘗奶奶的味道的,可私信我”。
你看,真誠才是軟文的最大套路。
別以為隨便寫寫發發就完了,細節不到位,效果大打折扣。比如:
至于具體怎么寫標題打開率更高……這個我也還在摸索,不同平臺規則真的不太一樣。
內容形式會變,但“軟性傳播”不會過時。從圖文到短視頻、直播,本質都是內容營銷。重點不是你寫了多少字,而是你是否講出了打動人心的故事。
對上饒本地企業來說,不如早點布局: - 試著把軟文改編成短視頻腳本; - 把成功案例做成輕量級訪談; - 鼓勵用戶自發分享——用戶說一句,勝過自己說十句。
總而言之,軟文營銷不是一個“快招”,而是一個需要持續積累的內容工程。不用總想著爆款,而是想著怎么一步步把上饒的故事、產品、品牌,真實地傳遞出去。剩下的,時間會給你答案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