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63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試過寫東西,明明在講手機,但標題里一個字都不能提“手機”?這感覺就像……讓你做紅燒肉但不準用醬油,真的有點讓人頭大啊。為啥要這么干?有時候是因為平臺限制,有時候是想玩點創意,但說白了,就是逼著我們用別的詞、別的角度去勾住讀者。
你可能第一反應是:“這不是自找麻煩嗎?” 但仔細想想,其實有它的道理。現在大家一看到“手機”兩個字,可能就劃走了——因為太常見了,沒新鮮感。反過來,如果你用“那塊會發光的板磚”或者“口袋里的萬能工具”,反而讓人愣一下,想點進來看看。
不過話說回來,不用“手機”不代表你要放棄流量。恰恰相反,用場景、功能、情感去替代產品詞,反而更容易擊中用戶的實際需求。比如你寫“拍照神器”,瞄準的就是愛拍照的人;寫“熬夜伴侶”,戳的是睡前刷視頻那群人。
我自己翻過好多爆款文章,發現它們雖然不提手機,但都做到了這幾點:
這些標題之所以能火,是因為它們不談產品本身,卻牢牢抓住了產品的“價值”—— 這才是讀者真正關心的。
如果你真的動手去寫,可能會遇到……“詞窮”。別急,試試下面這幾招:
第一,從功能反推。比如手機能“拍照”,那就寫“如何把晚霞變成壁紙?”;手機能“游戲”,那就寫“通勤路上摸魚攻略”。
第二,把抽象變具體。不要寫“高效工具”,而是寫“老板催稿時,我靠它十分鐘交差”。
第三,情緒拉滿。比如“自從用了它,我再也回不去了”——“它”是啥?讀者會好奇的。
不過我也得承認,這類標題背后具體的傳播數據機制,其實還有很多說不清的地方。比如為什么某些代稱詞就特別容易火?這可能和當下的網絡語境、人群心理都有關,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確定的解釋。
舉個真實例子。之前有一篇爆文,標題叫:“這臺機器讓我戒了焦慮”。你猜是啥?點進去才發現是講手機里的冥想APP——但標題完全沒出現“手機”兩個字。
這種寫法聰明在哪?它用“戒焦慮”切入情緒痛點,而用“機器”做了模糊代稱,既避免了敏感詞,又制造了懸念。
再比如,很多數碼博主寫評測,標題常是:“新旗艦體驗:快,是一種什么感覺?” 你看,沒提手機,但“旗艦”、“快”這些詞已經指向了手機,還勾起了你對“速度”的好奇。
當然,這種寫法也有風險。有時候繞得太遠,讀者根本看不懂你在說什么;或者標題太模糊,平臺不給推薦。
所以我的經驗是:寧可稍微直白一點,也別為了繞而繞。比如“拍照手機”不能說,但“影像旗艦”就可以——因為這是行業常用詞,用戶也大致能懂。
另外也要注意,不同平臺對“代稱”的容忍度不一樣。有些地方管得松,有些則非常嚴格。這個度到底怎么把握?或許暗示我們需要更靈活地調整策略,而不是一味地回避。
說到底,“不提手機”更像是一種創意訓練。它逼著我們跳出習慣描述,去思考用戶真正的需求、情緒和場景。好的標題,從來都不是硬廣,而是一個恰到好處的“鉤子”—— 勾的是人,不是產品。
如果你下次寫標題時卡住了,不妨問問自己:用戶要的到底是什么?是時間?是認同?是方便?然后,用那個答案去說話,而不是執著于產品本身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