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7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——刷手機時突然被一篇“土特產探店”吸引,明明知道是廣告卻忍不住看完,甚至還想下單?這就是軟文的魔力。今天咱們就來聊聊,在上饒這個神仙地方,怎么用軟文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。
先拋個靈魂拷問:你知道三清山年接待游客800萬人次,但有多少人記得山腳下的特產店招牌? 這就是問題所在——上饒有世界級旅游資源+特色農產品+非遺文化,但很多老板還在用喇叭喊“買一送一”的老套路。
軟文能解決三個痛點: - 把婺源油菜花田拍成《舌尖上的中國》式故事 - 讓鉛山連四紙從“老古董”變身文創網紅 - 給上饒雞腿賦予“熬夜加班黨的救命糧”新人設
(突然想到個案例:去年某家葛粉廠用《朱元璋當年在這吃胖了》的野史軟文,線上銷量翻了3倍...)
別急著模仿北上廣的套路!經過我們實際測試(好吧其實踩過很多坑),發現上饒老表最愛這三類:
有煙火氣的故事
比如《凌晨4點的上饒早餐地圖》,把燒餅攤夫妻20年堅守寫成微電影劇本,最后才帶出合作品牌
能動手的干貨
《手殘黨也能做的婺源汽糕教程》這種,在步驟里自然植入當地食材購買鏈接
帶爭議的冷知識
“萬年貢米當年差點被乾隆改名”這種話題,討論度比普通廣告高47%(具體數據來源記不清了)
雖然每家機構都說自己有獨門秘籍,但根據我們實際操盤(和偷偷研究競爭對手),發現真正能火的都符合“3秒+30秒”法則:
前3秒必須出現:
? 上饒方言配音
? 熟悉的街景空鏡
? 反常識提問(比如“為什么廣豐人吃馬家柚要蘸辣椒?”)
后30秒要埋入:
?? 至少2處本地人才懂的梗(茶麩洗發/清明粿咸甜之爭)
?? 1個“原來如此”的轉折(突然揭露某老字號和網紅店是同一供應商)
(不過話說回來,這個規律對政務類宣傳好像不太適用...)
這是個好問題!我們調研了37家上饒企業(雖然樣本量有點小),發現:
| 自建團隊 | 外包團隊 | |---------|----------| | 適合有持續內容需求的大企業 | 適合短期爆款打造 | | 每月成本2萬+(含試錯) | 單篇500-3000元 | | 容易陷入自嗨 | 可能水土不服 |
建議解法:先外包做出標桿案例,再培養自己的“網感”(這個詞可能不準確,就是那種對熱點的敏感度)
根據微信/抖音最新動作(雖然平臺規則變得比天氣還快),這三個方向值得押注:
AR軟文
掃三清山門票就能彈出傳說動畫,順帶推送民宿優惠券
方言短劇
用上饒話拍《狂飆》同款商戰劇情,自然植入本地企業
AI個性化
同一篇葛根粉文案,給游客推“伴手禮”關鍵詞,給本地人推“養生食譜”
(當然具體落地還要看技術成本...)
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話:上饒這片土地本身就有講不完的好故事,關鍵是要找到那把“翻譯”的鑰匙——把商家的專業話術,變成大媽買菜時都愿意圍觀的市井傳奇。畢竟誰能拒絕一個會講故事的鄰居呢?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