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8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?刷著手機,突然被一篇“告別游戲,我收獲了真實人生”的文章吸引,讀完后熱血沸騰,甚至想立刻卸載游戲……但轉念一想,這內容怎么越看越像廣告?沒錯,你大概率遇到了——AFK軟文。
AFK,英文“Away From Keyboard”的縮寫,直譯是“離開鍵盤”,后來在游戲圈引申為“退游/暫時棄坑”。而“AFK軟文”,就是以退游故事為外殼,實際藏著推廣目的的內容營銷手段。
它最常見的套路是:
- 先用個人經歷講故事,比如“我曾經沉迷游戲無法自拔”;
- 然后突然轉折,“直到有一天我決定改變”;
- 最后引出真實目的——可能是推廣另一款App、賣課、甚至是賣實體產品。
關鍵點在于:它不直接推銷,而是用情感和共鳴讓你放松警惕。你以為是讀了一篇真誠的分享,實則不知不覺被“種草”。
說來也挺有意思的……這種內容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它完美利用了人的幾種心理:
不過話說回來,也不是所有人都會中招。有些人一看就明白是軟廣,但更多人——尤其是原本就對游戲有負罪感的人——特別容易被打動。
你大概率在以下地方見過它:
- 小紅書/知乎:“退游后,我考上了研究生”“卸載游戲一年,我攢了10萬”;
- 短視頻平臺:背景音樂很勵志,字幕上寫著“告別虛擬世界,我找到了自己”;
- 甚至朋友圈:某些突然開始積極人設的賬號,你懂的。
怎么判斷是不是AFK軟文?注意這幾個信號:
- 故事過于模板化,情節轉折生硬;
- 文中會突然出現某個App、課程或產品名稱;
- 結尾常引導你點擊鏈接/私信/下載。
當然啦,也不是所有成長故事都是軟廣——但如果你發現內容最后總指向某個具體的“解決方案”,那就要多留個心眼了。
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復雜。
從商業角度看,軟文是一種正常的內容營銷方式,很多品牌都在用。但AFK軟文的爭議在于:它利用了人的情感脆弱性——比如焦慮、自責、迷茫——來促成轉化。
舉個具體例子:某用戶讀了一篇“退游后靠某某課程轉型成功”的文章,沖動下單了高價課,結果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。這種案例雖然不好統計具體數字,但確實在發生。
所以你說它完全欺騙?不一定,有些產品可能真的有用。但它的推廣方式或許暗示了一種“快速解決人生問題”的幻覺,這點值得警惕。
其實啊,是否退游、是否減少娛樂時間,是個人的選擇。沒有必要因為幾篇軟文就否定自己的娛樂方式——除非你已經真的影響到日常生活了。
我個人覺得……這類內容只會越來越難做。因為用戶也在成長,套路看多了就免疫了。現在有些AFK軟文已經開始轉型,比如結合“AI工具推薦”“副業賺錢”等新話題來包裝。
但具體它會怎么演化?說實在的,我也說不好,畢竟營銷形式總是跑在用戶認知前面的——這部分機制可能還得持續觀察。
總之,核心只有一句話:
內容可以讀,共鳴可以有——但決策要慢一點,別被情緒帶著跑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