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4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尷尬?頂著細雨爬到山頂,掏出手機想拍云海,終局照片灰蒙蒙像蒙了層保鮮膜。上周老張在武功山拍的雨中大片,愣是被摯友吐槽"你這是去煤礦探險了吧?"切實雨天照相才算是真正的氛圍感王者,中心得掌握幾個野途徑。
氣象局的數據表現,雨后初晴的前20分鐘是黃金拍攝期。這時間云霧還沒散盡,陽光剛穿透云層,能構成丁達爾光效。上個月在黃山試拍,抓住放晴后的17分鐘,拍出的山巒層次感比晴天強三倍。
操作口訣:
① 提前查好降雨時段(莉景氣象APP準確到分鐘)
② 穿防雨沖鋒衣蹲守(別打傘影響構圖)
③ 開啟手機RAW格式(后期空間更大)
記得關掉自動HDR,這功可能在雨霧天會讓畫面發灰。重點來了——對焦框拉低到山腰坐標,能自動平衡天空和地面的曝光。
新手最容易犯的錯是把雨具當累贅。前次在峨眉山,看小姑娘把透明傘倒扣在鏡頭前,雨水循著傘骨流成自然遠景,拍出的金頂如有若無,點贊直接破千。
三件套活用指南:
有個冷學識:雨滴著落速率是8米/秒,快門調到1/500秒能凝固雨絲,1/60秒則拍出雨簾效果。
別被單反黨唬住,我的千元機還是出片。雨天照相記著這一個參數對照表:
場景 | 感光度 | 快門 | 白平衡 |
---|---|---|---|
云霧流動 | 50-100 | 1/15秒 | 5600K |
雨絲特寫 | 200-400 | 1/500秒 | 4800K |
植被水珠 | 100-200 | 1/60秒 | 5200K |
比如說拍樹葉上的水珠,用專業模式對焦近來的水滴,拉低曝光補償兩檔,水珠里的倒影立馬清晰可見。前次用這招拍的松針水珠圖,被本地旅行局轉發夸"有齊白石水墨韻味"。
雨天照相最忌穿得顏色斑斕,驢友老王的熒光綠沖鋒衣,在照片里活像穩當警示牌。實測發現這三個色系最出片:
劃重點:戴頂寬檐漁夫帽,既能擋雨又能制造臉部陰影。帽檐滴落的水珠用慢門拍攝,妥妥的武俠片片頭既視感。
別迷信濾鏡包,掌握這三個參數就充足了:
有個邪門技巧:把對比度降到-30,高光壓到-50,霎時get《臥虎藏龍》同款山水畫效果。上周用這招修的雨中山徑圖,被畫廊老板問是不是膠片拍的。
客歲有個博主為了拍云海,冒雨蹲在絕壁邊,終局腳滑摔了無人機。雨天拍攝牢記:
遠離高壓線(潮濕境況易導電)
花崗巖路面打滑系數是晴天的3倍
雷雨氣象禁用金屬三腳架
說個真實案例:友人在武夷山用樹枝當常設腳架,拍完發現是斷崖邊的朽木,當初回憶還后怕。
說到底,雨天照相就像開盲盒。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片云后面藏著怎么的瑤池。上周在括蒼山,雨停了又下,下了又停,愣是拍出了四序瓜代的魔幻效果。要我說啊,與其等晴天,不如把壞氣象當成老天的特殊贈予。畢竟最美的風景,每每藏在最意外的時刻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