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1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"為什么你寫的理財商品先容,顧客看完回頭就刪?"
上周在銀行大堂,我親目擊到理財司理小王追著顧客說明商品優勢,對方卻擺擺手說"我再看一看"。這場景讓我想起五年前剛入行時,把"年化收益率"說明成"每年能賺多少錢"還被顧客厭棄太繁瑣的糗事。今天咱們就嘮點切實的,教你怎么用大白話把金融商品講出花來。
上個月幫友人改保險商品文案時,發現他原稿寫著"本商品存在風險對沖功能"。我直接甩從前一句:"你就不能寫'天塌下來保險公司先頂著'?"這時間必須祭出我的菜商圈測驗法——把文案讀給樓下賣菜大姐聽,她聽不懂立馬重寫!
新手常見誤區對照表
自嗨型寫法 | 顧客愛看版本 |
---|---|
"依靠量化投資模子" | "電腦24小時盯盤找贏利機遇" |
"底層資產穿透治理" | "每分錢投向看得顯明白白" |
"預期年化收益率5.8%" | "放10萬一年能多買120杯奶茶" |
客歲有個經典案例:A銀行寫"架構化存款保本浮動收益",B銀行寫"本金不虧還能搏個高收益",終局后者商品預約量直接翻倍。你看,說人話才算是硬道理。
這時間你可能要問:"那詳細該怎么把專業術語變人話呢?"別急,上干貨!
第一招:蹭熱門要像吃暖鍋——找對配菜
今年養老金上調政令出臺時,有家基金公司干了件特聰明的事。他們沒直接推養老基金,而是拍了條視頻《30歲開始每月存500,退休多領一套房》。用房貸盤算器現場算賬,觀看量蹭蹭破50萬。記著"追政令東風要找生涯落腳點"。
第二招:講故事要學大媽嘮嗑——細節扎心
我帶的養成工小林寫黃金定投文案,初稿是"分散投資下降風險"。改稿時我讓他加上:"快遞小哥李來日天存20塊,金價漲了給媳婦換金鐲子,跌了就當提前攢彩禮錢"。終局這條則案留言區炸出上百條"來日就開始存"的批評。真實故事比專業術語管用100倍。
第三招:做對比別當端水大師——敢戳痛點
看一看這兩個理財文案:
A. "收益持重風險可控"
B. "比余額寶多賺2倍,比股票少操80%的心"
顯明B版更能抓住眼球對不對?數字對比+生涯化場景=王炸組合。下次寫商品優勢,記得把盤算器按冒煙。
前陣子刷到個奇葩案例:某P2P平臺在兒童節推"量子波動理財課",配圖是孩子用存錢罐砸核桃,文案寫"讓錢生錢像玩游戲一樣淺易"。這種"魔幻事實+反常識"的操作,簡直是自殺式營銷。
自問自答環節
Q:顧客總說"再看一看"怎么辦?
A:試試我的"三明治話術"——先講隔壁王姐贏利案例,中間插商品優勢,最后說"最多猶豫三天,早買早享受"??蜌q某券商用這招,新客轉化率增強35%。
Q:小公司沒明星代言怎么破?
A:培育自己的"素人代言人"。有家社區銀行讓保潔阿姨拍《藏在VIP室的理財秘笈》,播放量破百萬。真實素人比精致廣告更存在壓服力。
最新行業數據表現,用生涯場景包裝金融商品的機構,顧客留存率比傳統模式高出58%。就像我家樓下那間開了十年的包子鋪,老板從不寫"精選前腿肉",但總跟客人嘮"今早三點,老劉家的送肉車又第一個到"。
下次寫針對理財的軟文前,不妨先打開手機灌音,把商品賣點當八卦講給閨蜜聽。錄完轉筆墨,保準比你正襟危坐寫的稿件生動十倍——這招我用了五年,百試不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