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96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形?辛辛勞苦寫的金融商品先容,閱讀量卻只有兩位數,批評區還躺著幾條"又是營銷廣告"的嘲諷。上周我親眼看著做私募的老張,把"資產設置"這種專業詞改成"錢生錢的排列組合",硬是把轉化率拉高了3倍。金融軟文自動天生這玩意兒,說白了就是跟顧客打心理戰。
1. 金融軟文自動天生到底是個啥?
說白了就是把生硬的理財商品仿單,翻譯成大媽買菜都能聽懂的人話。就像把"量化對沖"說成"讓錢自己找對象的智能紅娘"。
2. 為啥非要軟文寫作?
當初人看到"年化收益8%"就跟見著騙子似的。客歲某平臺把風控系統寫成《18道安檢門保衛你的血汗》,咨詢量直接爆了服侍器。
3. 不軟文寫作會咋樣?
等著被商圈鐫汰唄!當初連銀行都開始講《柜臺蜜斯姐的防騙日志》了,你還端著專業架子給誰看?
第一招:故事要講得像隔壁老王
客歲雙十一,某平臺把爆單危急寫成《48小時救命10萬訂單的生時速》,閱讀量破百萬。記著要詳細到時空交織,比如說:
第二招:數據要秀得讓人腿軟
別光說"收益高",要做對比表:
理財方式 | 年化收益 | 風險指數 | 適合人群 |
---|---|---|---|
銀行定存 | 1.75% | ★☆☆☆☆ | 怕賠本大爺大媽 |
某平臺新品 | 5.8% | ★★☆☆☆ | 想賺奶茶錢的90后 |
第三招:埋鉤子要像釣魚高手
在文章三分之一處突然來句:"看到此處你可能要罵街——說的好聽,虧了怎么辦?咱們還真準備了..."這種反轉能讓閱讀實現率飆升72%。
① 裝X遭雷劈:
"本平臺采用蒙特卡洛模擬算法" → 改成"就像給錢包裝了GPS,時刻盯著商圈動向"
② 貪多嚼不爛:
一篇文講完基金、保險、信任 → 專注講透一個商品
③ 閉門造車:
不盯著后盾數據調整盤算 → 第二天就得改標題
④ 亂蹭熱門:
P2P暴雷時吹保本收益 → 等著監禁請你品茗
⑤ 舍不得孩子:
只投免費平臺 → 優質顧客根本看不見你
上周某平臺把客服對話整理成《那些年咱們攔下的奇葩投》,直接火出圈。記著最土的對話藏著最真的痛點。
說到底,金融軟文自動天生就是個心理醫生,得學會把顧客的錢包焦慮變成信任依附。那些終日抱怨沒人看的,多半是沒摸準顧客心田那根弦。下次寫稿前,先把自己設想成菜商圈賣理財的攤主,怎么吆喝能讓大媽們放下白菜來聽你嘮嗑,這門道才算真悟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