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6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拍婚紗照被拍照師批示得像提線木偶?孩子周歲照拍完發現滿是影樓模板? 上周閨蜜給我看她的孕媽照,九張圖里有六張姿勢相同,氣得她直跺腳:"花八千塊就買了個流水線套餐!"你是不是也在為選拍照機構頭疼?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,怎么避開這些坑。
上個月幫表弟選婚禮拍照,跑了七家機構發現個怪景象——90%的套餐都長如許:
服飾三套起:秀禾+主紗+彩紗(換一個顏色就算革新)
場景三板斧:綠幕棚拍+公園外景+網紅打卡點
精修套路化:瘦臉+大眼+統一濾鏡
這不就是拍照界的"方便面套餐"嗎?有個動工作室的友人偷偷跟我說,當初良多機構都靠買現成模板庫,拍照師只要按編號調參數就行。難怪我街坊家雙胞胎的百天照,消除衣服顏色根本分不清誰是誰。
客歲幫我媽拍金婚留念照時,遇到個寶藏團隊。他們前期做了件特"傻"的事——讓二老寫了三天愛情日志。最后在長江大橋取景,出于我爸當年就是在橋頭跟我媽求的婚。這種"私人訂制"服侍,才算是好照片的靈魂。
挑拍照機構記著這三看:
有個顧客更絕,帶著奶奶的縫紉機去拍百口福。終局拍照師愣是把老物件拍成了傳承主題,當初這張照片掛在他們家祠堂正中間。
上個月我共事比價時發現個怪事:A機構套餐價9888送全體底片,B機構5988但底片單買50元/張。最后算下來居然B家更貴!這里頭藏著三個價錢陷阱:
教你個反殺招:要求簽公約時寫明"全體大可可能產生的額外費用"。客歲有對新人在公約里加了條"外景車資超過200元由機構承擔",終局省下八百多委屈錢。
有回陪友人看客片,發現個有意思的景象——真正的好照片都有生涯陳跡:
反觀那些完善得不真實的樣片,就像開了十級美顏的網紅臉,看多了反而記不住。有個獨立拍照師跟我說,他當初專拍"不完善時刻",訂單量反而比傳統影樓高30%。
我堂姐當初就是靠第三問,發現某大牌機構的客片和樣片根本不是同個團隊拍的。厥后改選了個小工作室,拍出來的孕媽照還上了本地拍照展。
選拍照機構這事兒,說難也不難。中心要記著照片是情緒的容器,不是制造業流水線的產物。下次當你翻看報價單時,不妨先問一問自己:十年后再看這些照片,還能想起當時的心跳嗎?答案,可能就藏在某個違心聽你嘮家常的拍照師鏡頭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