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03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是不是常常刷到讓人流口水的話梅廣告?上個月有個品牌老板找我抱怨,說他們花20萬拍了個TVC廣告,終局轉化率不到0.3%。反卻是偕行在豆瓣小組發了個故事帖,三天賣出5000單。這事兒你細品——當初人吃話梅早不是解饞這么淺易了...
先說個顛覆認知的數據:2023年零食行業報告表現,帶情緒屬性的軟文轉化率比硬廣高8倍! 今天就把這行的門道拆開說,保準看完你也能寫出閃開銷者主動下單的走心文案。
客歲見過個反面課本。某品牌在電梯里循環播放"顆顆飽滿,酸甜適口",終局調研發現,80%受眾只記得廣告里女主的口紅色號。這事兒真不怪受眾,要怪就怪文案還活在20年前。
這里尚有個必殺對比表:
傳統廣告話術 | 走心軟文友人圈的要點 |
---|---|
"精選優質質料" | "試吃員連續三天腹瀉選中的梅子" |
"酸甜適口老小咸宜" | "辦公室抽屜第三格的解壓神器" |
"買二送一" | "和異地閨蜜同步拆包裝的儀式感" |
上海有家網紅品牌更絕,把質檢進程寫成《24小時監控的話梅有多變態》,閱讀量破百萬不說,還激發小紅書群體曬單。你看,古代人吃的不是零食,是戲精附體的閉會感。
杭州某始創品牌靠這套公式,半年沖上天貓零食物類TOP10。中心就三招:
1. 給梅子編個連續劇
萬萬別抑揚頓挫!參考這一個架構:
2. 把味覺翻譯成場景
"酸甜適中"這種廢話早過時了。試試這么說:
"咬破霎時激發的酸勁,像高中班主任突然出當初后門窗口;回甘時的微甜,是暗戀對象終于回微信的雀躍"
3. 埋個交際暗號
南京某品牌在包裝印上"社恐救命包",終局白領們開會時故意把梅子罐擺桌上,愣是把零食吃成身份標識。這招妙在閃開銷者自發成為您的廣告牌。
你知道最魔幻的案例是什么嗎?有品牌花大錢投美食博主,終局70%訂單來自情緒類賬號。厥后剖析發現,他們的梅子被當成"分手療愈神器"在傳播...
這里尚有個渠道匹配清單:
重點說個野途徑——找考研打卡博主共同。客歲雙十一期間,某品牌把話梅包裝成"刷夜必備彈藥",在考研圈激發病毒推廣,學生黨客單價居然比白領群體高40%。
萬萬別以為開銷者吃完就完事了!深圳有品牌在罐底印刮刮卡,刮開可能是"再來一罐",也有可能是"前任電話",這波操作直接讓復購率飆升200%。
再流露個業內秘密:
浙江某夫妻店更狠,把開銷者的梅子核接受做成手串,愣是把快消品做成了情緒寄托品。這腦洞不服不行!
說一句掏心窩的話,當初做話梅推廣早不是拼口胃了。你看那些爆款,哪個不是吃著梅子演著人生連續劇?下次寫文案前,先問一問自己:這包梅子能成為開銷者生涯腳本里的哪個腳色?是辦公室政事的緩沖劑,仍是地鐵追劇的儀式感?想清晰這一個,販賣額翻倍真不是事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