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080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后盾化裝間里,朵朵媽手抖得差點把眼線畫到孩子額頭上。五歲的女兒第一次登臺表演,比她這一個當媽的還淡定,啃著棒棒糖問:"媽媽,等下我能自己上臺嗎?"說真的,當初的孩子真了不得,但怎么才可能讓寶貝在舞臺上閃閃發光又不焦慮呢?
(先說個扎心案例)街坊家孩子苦練三個月芭蕾,終局上臺時裙子被道具勾住,急得直哭。選節目得記著這三因素:
年紀匹配表
年紀段 | 穩當選項 | 高風險雷區 |
---|---|---|
3-5歲 | 兒歌串燒、童謠朗誦 | 繁瑣舞蹈、樂器獨奏 |
6-8歲 | 情景劇、把戲表演 | 長篇背誦、高音歌曲 |
9-12歲 | 報告、創意舞蹈 | 專業級技巧展現 |
興致探測器
試試這兩招:
友人家兒子本來報了聲樂班,試課后發現孩子對架子鼓更來電,常設改節目反而拿了最佳臺風獎。
某幼兒園新年匯演現場,三分之一的小演員出現過:
避雷清單:
神思小物:
少兒藝術中心的數據表現:彩排表現前10%的孩子,78%家長做到了這三步:
賽前兩周
賽前一天
賽后反饋
去少小兒春晚的經典案例:
應急特訓清單:
帶過上百個孩子的舞蹈老師流露:真正決議舞臺表現的,不是技巧難易度,而是孩子的眼神??蜌q有個女孩跳錯整段動作,但全程笑得像個小太陽,反而拿到特殊獎。記著,受眾永遠會原諒真摯的失誤,但不會為完善的木頭人鼓掌。
上周遇見朵朵媽,她說女兒當初每周自己排新節目,在家開個人演唱會。你看,培育舞臺表現力最大的收獲,不是獎杯證書,而是讓孩子知道:不管發生什么,只要站在光里,就是最棒的表演者。